元宵节过后,唐太宗李世民发下了改元“贞观”之后的第一道诏书,命高官议事都需要带谏官,特令今后中书省、门下省以及三品以上官入阁商议国家大事,都要有谏官跟随,遇有不当之处,谏官便要立刻进谏接着又命令吏部尚书孙无忌等与士、法官等人重议定律令
对于李世民让命高官议事带谏官诏书,李恪很支持李世民能够开创“贞观之治”,很大一点就是大唐官员高效的办事效率和清正廉洁的官场气而李世民的诏书,从根本上解决了大臣们一言堂的现象,同时也解决权臣误政的问题而废除肉刑,则标志着古代司法刑狱方面的进步和完善,李恪加赞成,如此才能在今后不断的好的促进大唐司法的客观和公正
李世民的诏书下了之后,唐行政部门便开始积极的行动起来,而军的问题也提上了日程但是,李恪的生活却过的极为逍遥,每天除了翻看研读《论语》之外,就是习练武,练习书法
对《论语》李恪有着自己的想法,后世的人们对《论语》的理解并不是真正的,能够完全代表的孔孟的思想因为,他们看的都是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所注解的版本而朱熹注解就绝对争取吗?李恪自己在看完唐朝以前的注解之后,才发现自己对朱熹的注解不敢恭维
在南宋以前,四书并不用他的注解,自有了他的注解,而完全被他的思想所笼罩,那是明朝以后朱家皇帝尊朱熹为先祖,自然而然就下令以四书考选功名时且必须用朱熹的注解因此,六七百来,所有的四书五经,孔孟思想都限制在他“朱熹的孔子思想”中换句话说,明代以后的人为了考取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其中有很多问题如果按照李恪等唐人的角度来讲,他的注解只能参考,不能完全相信
所以,后世的人们总是说孔子成了君王专职的帮凶,他的忠君思想统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读书人然而,在李恪细读了《论语》再加上他以唐人的身份来看,这样的说法是错的,值得推敲打个比方,如果把孔子思想当成是算术中的三三得九,那后来所有的注解之人的注解,包括他们对孔子偏见都不是孔子本身的问题,而是他们算术不精,算错了数字而已
纵观中国化的发展,大致分为两段譬如一提起秦汉化以前的中国化,人们就拿孔孟思想代表一切其实所谓的孔孟思想,只是中国化中间主要的一个环节两外还有道家、墨家、诸子百家......很多很多,都是中国化的一个系统下来的如果把范围缩小,则有儒、墨、道主要的三家尤其中国化在政治上历代引用的是道家和儒家思想当一个国家每逢变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