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节 顺人性,和天理

作者:可尧
【原文】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尤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译文】

有人做了坏事怕被人知道,这说明这个人还保留着一些善之心;要是做了善事就急于让所有人知道,这就说明他做的善事的目的是为了贪图虚名,那他在做善事时就种下了可怕的祸根。

【解读】

一个人做了一件或几件善事,做好事只是表面现象,并不能断定他就是道德修养高的人,而修身的目标却是要长期的心灵磨炼才能达到的。做善事被认为是自己修省内心的一种方式,所以并不想让人知道,然而沽名钓誉的人却与此相反,他们做的一点点善事唯恐别人不知道。

孟子说:“羞耻之心人皆有之。”正是因为人有羞耻之心,所以才不至于去做坏事,能坚守做人的底线。假如我们没有了“羞耻之心”,那么作恶就不觉得可耻。作恶而知可耻,唯恐被人知道,也就是说还有“羞耻之心”,就说明他还不算是大恶,因为无耻之耻才是真正的耻辱,因此他还是有些善意的。

老子也曾硕果“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人要是急于要求名求利,立功立德,那就必须从不求名利做起,如果这个人处处表现自己的有德,就怕失去自己的“善”名,那他已经把德、名给丢掉了。

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上德不德”,做善事不去计较有没有名气可捞是应该的,如果别人不知道你在做善事,那我们就理解为“做善事不是去追求名声”。这句话的本意是不故意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就是不去到处宣传你做了个好事,这样才能安心。如果是一味的为了做好人而做好事,为了让人家去表扬,看到我们做了善事,那就不算善事了。就像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捐款救助别人而不留下姓名,不企求任何回报,这就是“为善而不急人知”,这就是真为善。

就像大家都知道的韩信小时候是个市井流浪儿,当不了官,做不了买卖,就是去贴着人家吃白食,人都厌烦这个“嘴上抹石灰”的青年。一次他在城下钓鱼,很多老妈妈在那里漂洗棉絮,其中有一个老妈妈看见韩信没饭吃,就把自己的午饭分给他一些。就这样一连漂洗了数十天,韩信跟着那位好心的老妈妈吃了数十天饭。韩信非常感激,说以后一定重重报答她,老妈妈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挣饭吃,我可怜你才给你饭吃,哪里希望你回报啊!”

故事中的老婆婆不是故意为善,而完全是出于慈母之爱心不求回报,真是上德、上善!

从故事中我们知道不要故意行善,更不要为名或利行善;大错莫犯,小错要慎,最好别犯。小的迷惑,使人迷失东西南北,大的迷惑则会让人失去天然性情。真正聪明的人是安于自然常态,不可画蛇添足。他们顺着自然规律去做,养护精神,保护自己,这样善始善终,才能安享天年。

您最近阅读过:

木有最近阅读历史.&l;/br&g;&l;/br&g;17k(.17k.)火热连载 阅读分享世界,创作改变人生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
反派逆袭:恶毒女配要成神 脸盲在木叶和暗部谈恋爱 梦汇英魂 木叶之三神 瞒天武道 修仙保命指北 先婚厚爱:豪门老公请节制 军嫂狂野:暗帝盛世宠妻 华夏守护神 家有地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