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还有帅旗,旞为帅旗,大将用,将帅旗为正方形或为长方形,一般以姓氏为画,如薛仁贵,其将旗则绣“薛”,李烨则绣“李”,但这一般可由将帅自行定夺。枿为旅旗(比军小一规模的单位),为队旗,百人以下的小部队用旆,此外,还有号旗,但这不是正式的,一般为三角旗,可作行进及列阵表演。
五‘色’旗为五种颜‘色’,分别代表五种方向,不得‘混’淆,大唐卫公李靖对此有说明:诸军将五旗,各准方‘色’:赤,南方,火;白,西方,金;皂,北方,水;碧,东方,木;黄,中央,土。土既不动,用为四旗之主,而大将行动,持此黄旗於前立。如东西南北有贼,各随方‘色’举旗,当方面兵急须装束。旗向前压,方面兵急须进;旗正竖,即住;卧,即回。审细看大将军所举之旗,须依节度。
为什么要设二百五十面旗呢?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唐代军制多沿袭旧时兵法,以军、队、伍为单位,一军为一驻地,一军设二百五十队,一队有十伍,一伍有五人,即一军人数为一万二千五百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军事家司马穣苴在《司马法》对于军队的结构以及营地的驻防有详细说明:“五人为伍,十伍为队,一军凡二百五十队,余奇为握奇。故一军以三千七百五十人,为奇兵队七十有五,以为中垒,守地六千尺,积尺得四里,以中垒四面乘之,一面得地三百步,垒内有地三顷,余百八十步。正‘门’为握奇,大将军居之,六纛、五麾、金鼓、府藏、辎积皆中垒。”想必司马法对后世的军事系统影响巨大,后人皆习之。
当军队出征时,每队有一面队旗,行则引队,住则立于队前。是其大总管(兵马大元帅,唐称大总管)及副总管,则立十旗以上,子总管则立四旗以上,行则引队,住则立于帐侧。各支部队的统领分别给不同颜‘色’的军旗,好在战场上则辨其进退。各支驻军等旗帜,别样别造,每营各别画禽兽,自为标记亦得。唯须营营自别,务使指麾分明。
古代非常讲究天时,如果在出征之时,军旗倒斜或旗杆折断,乃败军之象,兵家之大忌,但凡立旗的将士,其旌旗必须坚牢,不得倾侧,否则处罚是极其严厉的,唐军法其中的一条是:行列不齐,旌旗不正,金革不鸣,斩之。可见,旗手是相当的不好当。
古代打仗主要是靠金(锣)、鼓之声和军旗来指挥部队,鸣鼓则进攻,鸣金则收兵,军旗则代表军心及方向,将士除了要听金鼓号令外,也必须密切注意军旗的动态,麾前则前,麾后则后,麾左则左,麾右则右,视麾所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