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但到了明清时期,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文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文化的主要因素。
中国古代主要经历了四种选官制度:察举制度、征辟制度、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度,这些选官用人制度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表现出各种弊端。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君主制度、无法以一己之力来维系整个国家机构的运转和日常事务的处理,这就出现了官僚。从中央到地方、任用了一定数量的官僚并成立了一系列完整的官僚制度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这就是官僚体系的建立。
尤其是到了近代,官僚体系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中相比在封建社会时更能体现出其落后的方式和效率。其出现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的领导作风、不深入基层和群众,不了解实际情况,不关心群众疾苦,饱食终日,无所作为,遇事不负责任;独断专行,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主观主义地瞎指挥等。有命令主义、文牍主义、事务主义等表现形式、即为官僚主义。
不过唐代的科举制度刚刚兴起,许多弊端还没有被发现,科举制度的弊端被科举制度的光环笼罩,人们只看见了灯的光亮,却没有注意到灯台下面的黑暗。
敬翔当然不会认为李烨这样做法有什么好处,虽然李烨并没有废除科举制度,但是科举制度的鲤鱼跳龙‘门’的光彩被李烨无情的打破,十年寒窗、一朝登科便后世无忧,这才是文人对科举趋之若鹜的吸引力。
在敬翔看来,科举制度的吸引力被李烨大大的削弱了,文人十年寒窗就是想有一天跳龙‘门’,李烨不仅把科举制度的吸引力将低了,而且科举制度的难度也同时将低了。一旦按照李烨的意思,李烨在辽东半岛大规模推行小学教育,参加科举考试的就不是几百人,而是上万人。更要命的是,李烨还要组建的将科举考试的内容改变,以前学的四书五经将不是考试的重点,数学、物理、化学和历史也要作为考试的内容。
当然,李烨并不准备一步到位,这当然也不现实,同时很容易制造矛盾,但是李烨准备这样做了,现在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像敬翔这样读了十几年四书五经的人大有人在,敬翔担心李烨的政策会将一些准备投靠李烨的文人阻挡在‘门’外,这点李烨并不担心,现在只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