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重gd的结果,必然会最后导致官员的‘弄’虚作假,当然不可能持久,更不可能作为衡量官员能力的指标,这点李烨比谁都清楚,更加知道其中的危险。
敬翔已经看出这一点,只是陷于问题还没有爆发,不清楚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是能预感到这件事情好像有问题。
李烨拿出一份旧报表递给敬翔道:“敬兄,这些是新城五年来的经济报表图,里面包含着经济增长情况,还有人口数量的变化、新城百姓的收入、物价水平、贸易总量等等参数,你看看能发现什么”。
从新城建立一开始,李烨就在统计新城的各项数据,将来作为各地官员的执政衡量依据,外人是不可能知晓的。
虽然李烨向敬翔灌输了一年多的经济理论知识,但是李烨这种没有系统‘性’的讲解,对于刚刚入‘门’的敬翔来说,李烨跳跃‘性’的知识灌输还是很难被敬翔消化和理解,好在敬翔的接受能力超强,才勉强明白李烨为什么用经济指标来衡量一个地方官员的业绩水平。
敬翔已经能够看懂一张简单的数据分析图表,但是看着一张用各种颜‘色’绘制的综合统计曲线图,还是很难从中间找出必要的连续和有用的信息。
李烨指着图表上的红线和黑线道:“红线代表着人口数量的变化,黑线代表着新城的税收多少的变化,这两条线变化的曲率这几年基本相同,也就意味着人口的增长和税收的增长是成正比的,尤其是新城前三年的变化完全一模一样,可以完全的‘吻’合”。
“可是我们再看人口数量的增长到了第四年、第五年,就开始停滞不前了,这说明新城的人口已经暂时达到了一个饱和状态,出现这样的原因是怎么发生的呢”
李烨把手指移到了代表土地的黄线上道:“敬兄,你看这条土地线,一个城市可以利用的土地也是有限的,城市有大小,可利用的土地也是有大小的,土地产出的粮食数量也有一个定数,也就限制了人口数量的膨胀,除非这个城市从外面大量的购买粮食,否则供养的人口也就有了定数”。
古代城市人口的流动‘性’非常的小,不像后世一个城市一千万人口,流动人口也能达到一千万以上,这在运输极其落后的古代是无法想像的。就好比唐代长安和洛阳帝都之争,争论的焦点除了政治上的原因之外,最重要的是周边的粮食是否能够满足帝都几百万人口的需要,武则天为什么要把帝都从长安搬到洛阳,就是因为在唐高宗期间,发生了多次关中粮食危机,才让武则天最后下定决心迁都洛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