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午时,天气渐热,三个人也不回家,便往树荫底下的石桌边一坐(泡&am;书&am;)苏三的饭,有玉儿从不远处的酒家买来;公孙老儿也有家人把饭送到,都很丰盛
周老头却准备要蹭二人的饭菜,挤到石边,大模大样的坐下
也不是一次二次了,大家也不计较这些三人小酒一倒,小酌了起来
闲谈之中,听说苏三过几日要去教书的话,周老像是来了精神
“就你这样的疲懒性子,让你去做先生,岂不是害人?是哪家院的院,瞎了眼睛,才让你去做先生的”
周老并不知道苏三的名气,街市里的传闻,恐怕也很难到他这种人的耳朵里,否则此时,他说话的语气,恐怕是暴跳如雷了
公孙老者似乎比周老贴近普通的生活,他倒是听说过有关于苏三的一些传言只是他很难把那些传闻与眼前的苏三联系起来
相比较而言,他还是比较相信自己的眼睛眼见为实,在他眼里的苏三,一副轻云淡,万事在胸的智者模样言谈之中,妙语连珠,妙趣横生有时,短短数语之间,便有寓言深入的智言,就是那张口就来句子,也总能引人深思
似这样的人物,要去教些小孩子,可不像周老说的那么不堪,倒是有点大材小用了
想来,倒是他这不喜欢解释的性子,一眼看穿世情的无为心境,恐怕才是造成那些流言蜚语的根源
说起苏三的性子,也确实是疲懒了一点似乎在诗上造诣颇高,可言谈之中,却似乎并不擅经书,就是史书的涉猎,也稍嫌浅薄一味地喜欢钻营钓鱼之类的奇巧事物,可惜没把心思花对地方
现在听苏三说起要教书的话来,也不去理会周老的批驳,反而问道
“既转了性,有没有打算科考的?”
老者说这话,当然是规劝的意思日日的呆在一起久了,老人自然多了一层劝年轻人向上的想法
只是老人却不知道,他的前世再加今生,论心理年龄,只怕会比一个老人老要不是这段时间,他彻底地脱离了前世的环境,而且身心又得到充足的休息,恐怕此刻与别人说话的心情都不会有,就不用去谈什么,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科考了
教书也只是家里人的吩咐和自己前世的梦想,却不是真得转了性情他还是喜欢悠闲一点,自在一点儿的
“似我这种浪荡公子,还是随波逐流的好,免得坏了读书人的清誉”
“你便总是混说,难不成陪着我们这些老头子,一直钓下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