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他们多惊讶狄阿孝传出去的话,狄阿鸟都没有出兵败敌的打算。
也许在拓跋氏眼里,拿这一两万乌合之众试探,也是变相告诉他狄阿鸟,你来打我,我也能纠集大小部族打你,一旦出兵败敌过快,震慑力陡增,拓跋氏更没有安全感,无疑是不能放心进行中原大战。
他要北上寻龙,一是家传金石的学问,让他对龙骨、龙化石产生浓厚的,二是要考察一下八百里瀚海。
这八百里瀚海是居于奄马河上方的一片沙漠地带,时常所说的大漠就是以它为边界,但是与大漠其它部分还会有水源植被不同,这八百里水源极少,气候恶略,商旅难行,人迹罕见,它也是游牧人在与中原国家‘交’战,处于战争劣势时用作自保的天堑。
中原王朝强大时,影响力只到这儿,再往北出兵,那便是困难重重,缺乏水源,补给极难。
水源也不是绝对没有。
据说中朝时,这里有一条河,但是随着自然的变迁,从明变暗,已经走在流沙之下。
便是靠知道它,有人找到过水源。
一些被仇敌撵杀得走投无路的小部族躲不进山区林地,就靠对这些小水源的熟悉,在里头暂时躲藏。
东夏立国之后,派人进行过多次勘测,但所掌握的水源都是微乎其微,所找到的最大泉眼也不过日流数方。
但是,无论是狄阿鸟还是司地局都没有因此放弃。这八百里瀚海对东夏的意义太大,如果东夏掌握了水源分布,这里就是东夏隔绝北方游牧民族的天堑之一,而没了这八百里瀚海,或者说水源被东夏的仇敌一一掌握,这里就是敌人藏兵的天堂,更不要说东夏因而和土扈特部直接相接。
孜孜不倦的努力也不是没有回馈。
针对所掌握水源分布的特点,国内的几个大参假设过几回暗河的走向,对瀚海地貌进行过细致的划分,还在关键的地方立过标记,这些都是对东夏极有军事价值的。
如果有一天,东夏的军队被迫深入瀚海,长途行军,因为对地貌的熟悉,对特征地点的标注,可以不走弯路,不会‘迷’失方向,更能通过对暗河的预测,找到较多的泉眼。
狄阿鸟这次前往瀚海的边缘,就是突发异想。他想知道瀚海的环境到底恶劣到何种程度,他的军队是否能够经得起考验,穿越瀚海,绕过拓跋山口,出现在拓跋氏的大后方。一旦军队经受得住这样的考验,能够不减员或极少减员,东夏就能把瀚海扩为腹地,彻底占有。
只是这样的念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