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收割。
大米,在食品行当里,确实是绕不开的一个结。
黎树也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又跑过来收割大米了。
有机器设备,其实不应该出这样的事。
可结果却是……
黎树的心里还是挺不舒坦的。
大家一起干活,总会遇到一点麻烦。可现实却是……
黎树心里说不上是高兴还是难受。
可,似乎又有一写情况。
当天,村子里有人匆匆忙忙的跑出来。
“村长,不是说要收割水稻吗?我能不能不去啊?”
黎树想了想,反正还有不少人,便点头道。
“行,刘叔你要是有事就忙自己的吧!”
一个,两个……
如果一开始,黎树知道这些,心里早就爆炸了。
这群人,竟然全都不想去。
说有机器,所以人力不用来。
打算去的人,不超过三个。
这让本来心里就不爽的黎树,憋了一肚子火。
“你们说村子穷,想要有一番发展。”
“你们要村子里每个人吃得饱。”
“大家还想要有点余钱。”
“可你们努力了吗?问问看,这次搞规模化种植,虽然是我公司内部收购,会给大家一个优惠的价格。可,你们努力了吗?”
黎树愿意帮村子里的人。
真的。
可,想了想,又总觉得哪里不让人不舒服。
“帮你们,也需要大家自己努力,如果自己什么多不做,就等着帮忙,不觉得搞笑吗?”
黎树说着说着就笑了。
苦涩的笑。
之前。
不少人来和黎树告别。
其实本来就是一个劣根性,或许是因为受到的教育少吧。
村民多想占便宜,又不想自己花费什么大力气。
被黎树一顿数落,也就明白了一些道理。
“村长你别生气了,我们跟你一起去。”
“是啊村长,咱们有机器设备,收割稻谷,我们帮忙运就好。”
黎树找的是分配了种植水稻的几家。
大家一起干活,效率更高一些。
这个道理,其实不难理解。
之前大家不同意,就是担心一起干活自己干的更多。
这些道理,不难想明白。
水稻收购,只花了一天多时间。
设备是公司的,有专门的公司操作人员上门。
加上村里大家帮忙。
速度不慢。
七天后,稻谷晾晒好,天羽再统一收购,价钱比市面上买米还要贵一些。
种植水稻的村民纷纷把自己收上来的粮食卖掉,再去米粮店买米。
一户三口之家的田地,算下来有个接近四亩田,
亩产在1500斤以上。
六千斤收购价两万,一年可以种两茬水稻,也就是说能够收入四万块钱。
现在,一家夫妻两个在沿海打工,一年赚到的,也就这么多而已。
当村民知道赚了多少钱后。
原本大家还对黎树描绘的美好景象有些担心。
可事实已经摆在眼前。
“嘿嘿,这么说来,咱们确实能赚到钱。而且是大赚啊。”
“不用去外面,不用朝九晚五。”
“咱们只需要种自己的地,过的比在外面打工还好。”
水稻算是第一批真正看的到的收成。
之前种的菜啊什么的,只是短期收益,而且一年也不知道具体能种出多少,只有到了年底才能总结出来。
水稻赚的钱,算是安了大家的心。
“跟着黎树干,有前途。”
“我看,这么干两年下来,咱们就能建楼房了呢。”
“说不定还能余下钱来。”
“想到一年前,因为天旱咱们要担心过冬挨饿,短短一年时间,咱们竟然能赚钱,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一切多是因为有黎树,他真是我们乌木村的救星。”
黎树在村子里的威望,再次提升一点。
这不,来他跟村民说诊所的事,原本还担心会有村民不愿意去东山村,那么黎树作为村医,还得帮诊所再找个医生。
可大家一看是黎树说的话。
就算麻烦点要去隔壁村,多不约而同点头。
“好,咱们有大毛病再来找小树,平常黎树你不在诊所,我们就去东山村。”
……
算是解决了村子里的一件小事。
黎树看事情处理的差不多。
这一天,就开着车去县里找钟县长。
县委办公室,没有像省委似得还弄些警察站岗。
在这里,看守车辆进入的,就是一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