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大大,看书后请记得点击一下“加入书架”收藏哦,感谢。[书库][].[4][].[]o(n_n)o】
唐朝的诗人张祜曾经写诗描述元宵节的盛况: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如今虽然已过数百年,胜景却是丝毫未减。
自沈家走出,街上家家户户挂起各式各样、种类繁多的花灯,有孔明灯、长明灯、纸花灯、琉璃灯等。一,真可谓是花团锦簇,万艳同欢。
来到最繁华的华街,街道两旁更是挂满形形色色的花灯。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熠熠生辉。人来人往间,百花争艳,真可谓是“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长衫儒雅的士子,裙裾飘然的姑娘,白发耄耋的老者,黄口青发的儿......形形色色的人,夹杂灯火辉煌中,仿若“人在画中游”一般。
;无;;
有的人家偏房的门口,放置了用稻草,布头扎成的真人大的姑娘,这就是潍县“迎紫姑”的风俗。传紫姑是一个善良淳朴的姑娘,在某一年的正月十五,因为穷困冻饿而死。于是,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就扎成她的像,来拜膜和祝福她。冰凝这个风俗后,很是同情紫姑,就跑到一家人的门口,拉着一个用稻草扎成的“紫姑”的手,了好一会话,到动情的时候,还流下泪来。她曾经一度流浪,饱受冻馁,自然对紫姑有一种别样的情愫,从心底觉得同病相怜。
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插着杨柳枝和香,旁边放着一个碗,穷苦人家的碗中,放的是豆粥、红薯等;日子好过一些的人家,则是放的馒头、青菜、水饺;富贵人家的门前,则摆满了大鱼大肉,还有醇酒。这是元宵节的另一个风俗“祭门祭户”。一年中,统共有七祭,这是其中之二。所以元宵节,对叫花子而言,也是一个好日子。因为入夜安静后,他们可以随意去吃每家门前的祭祀品,吃不了的,还可以打包带走,储存起来慢慢吃。这种时候,主人是不会怪罪的。第二天,他们打开门,看到祭祀的食品没有了,就会认为是神仙吃掉了,可以保佑合家老少平安,过上好日子。
我们走到四水桥,看到有些装扮各异的女子,手里举着花灯结伴而行。于是,冰儿也去买了四盏花灯,交给我们每人一个,跟着那些女子一起过桥。这个风俗叫做“走百病”。据女子“走百病”,可以为身边的亲人祛病去灾。
走过四水桥,我们便来到了三姑娘庙。庙前张灯结彩,熙来攘往,好不热闹。这三姑娘庙,又叫做姻缘庙,传来这里的人,一旦遇到心仪的男子(女子),便可厮守终生,幸福美满。传中三姑娘是汉朝人,因为姿容绝世,倾国倾城,被皇帝纳入宫中为妃。她入宫后,心系宫外青梅竹马的恋人,很快抑郁而死。皇帝真实情况后,十分愧疚加感动,于是就把三姑娘遗骨遣送回乡,并为她建造了这座三姑娘庙。三姑娘的爱情固然不美满,却因此下了普度天下相爱男女的决心。于是每每显灵,撮合情投意合的世间姻缘。三姑娘庙里,有一块石头,名曰“三生石”,据在这块石头处叩拜,呼唤心上人的名字,就可以厮守三生,永不分离。
庙前,摆着两个摊子。一个是占卜算卦解签的,一个是负责灯谜会的。所谓灯谜会,白了就是花钱猜灯谜赚银子,猜一次三钱,猜中了可以得到三十钱的奖励。谁猜的最多,可以得到“灯谜状元”的封号,和二十两银子的奖励。因此,这个活动吸引了无数的人墨客、词人才子。
明月欣儿兴致勃勃,眼睛都看得不此地何地了。她撺掇我们道少奶奶,表,二表,我们不若去庙中拜三生石,求姻缘,可好?表的年纪也不了嘛。”
冰儿指了她的头一下,啐道丫头,莫乱,自个儿春心动了,去拜神就是。何必要扯上我来着?”
我此时,已是有夫之妇,自然不适合再去拜三生石。因而笑道明月欣儿,冰凝,你们就陪伴表去拜一下三生石吧。我在这里猜灯谜,等着你们。”明月欣儿听罢,扯着冰儿和冰凝,欢天喜地去了,我便守在庙前,投了几钱,去猜灯谜。
我时候,家里虽然没落,却也有很多的书。识字论,还是难不倒我的。因此,没过多久,我就一连猜对了十来个灯谜。那主管灯谜会的老,摸着胡须笑吟吟道今晚灯谜会的灯谜状元,薛未必独占鳌头啦。这位姑娘来的虽晚,才思敏捷却不在之下。”
我抬头望去,这才看见离我不远处,站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他拈起一盏灯,几乎是略一思索,便可出谜底,引得众人拍手叫好。这就是老口中的“薛”了。那锦衣华服,风度翩翩,俊朗异常,气质也卓异不群,看上去绝对是个一流人物。只可惜这么大冷的天,他手中仍然执着一把折扇,颇让人觉得这是一个惺惺作态,轻浮孟浪的纨绔子弟。
此时,老的话,想必他也已听到,于是便也上下打量着我。我怕引人非议,别过脸去,不再看他。谁知他竟然凑上来,嬉皮笑脸道蛾儿雪柳黄金缕,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姑娘好,生薛白衣,这厢有礼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