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底,帝国议会审议通过了一项总额为1亿马克的海军预算案,计划在未来的5年里建造一批新的舰船,以增强海军的实力。
按照海军部的规划,该笔经费将用于建造4艘战列舰、4艘防护巡洋舰和20艘大型鱼雷艇。
此时,德国海军的假象敌主要还是法国海军,预设的作战行动是面对法国海军封锁德国港口所进行的反击。
具体的作战步骤为:把已经有些过时的低干舷萨克森级铁甲舰部署在近海,配合海岸炮台和鱼雷艇打击封锁港口的敌舰,新建的战列舰和巡洋舰将进入北海甚至大西洋打击法国的海上航运。
新一代的海军战列舰早在一年前就开始设计了,由帝国海军的造船总监哈登贝格男爵亲自操刀。此时,男爵的设计方案已经完成,并提交到海军技术委员会等待最终的评定。
这一级战列舰就是后世著名的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德国“前无畏”舰的开端。历史上,1889到1902年期间,德意志帝国海军共建造了20艘战列舰,其中第一批“勃兰登堡”(randenburg)级战列舰于1890年开工建造,1893年完工,共计4艘:大选帝侯号、勃兰登堡号、威森堡号和伍尔斯号。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的干舷具有明显的向内倾斜的特征,这是参考了法国海军战列舰的样式的结果。与其他海军强国普遍采用12英寸级别口径的火炮相比,德国采用280毫米口径火炮的口径要小一些。这源自于当时德国海军预想的交战环境,早年横跨北海与波罗的海的基尔运河限制了德国战舰的排水量;而且北海气候视野长年不佳,波罗的海范围狭小,在这种水域的交战距离比较近,火炮射速相对口径与射程的重要性要高得多。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配备的炮塔比较特别,保留了露炮塔的基本样式,具备固定的300毫米炮塔基座装甲围壁,同时还装有一个“炮罩”,这个“炮罩”厚度达到120至50毫米,不仅能防炮弹爆炸产生的弹片,也能抵挡一定口径炮弹的直接命中。前半部分的弧形外形使之防弹性能良好,后半部分的外形能给炮手提供相对宽裕的工作空间。应该说这一设计还是非常不错的。
这一级军舰之所以特别出名,全是因为其采用了无畏舰时代才开始广泛采用的全中线多炮塔的主炮布局——在中线布置了高达六门280毫米口径主炮。除了首尾各一座双联装炮塔外,勃兰登堡舰在中部后桅的前方还部署了一座双联装炮塔,使得左右两舷最多可以有六门主炮同时射击。不过在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