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有句话叫做:“干实业的不如搞商业的,搞商业的不如玩金融的,玩金融的不如炒楼花的。”其实这句话放到一百多年前的清朝上海,也同样适用。
1882年,上海房地产业迎来了太平天国战乱之后的第二春。大量国际、国内资本,通过各种白色、灰色乃至黑色渠道,涌进上海房地产市场。这座东方大都市迅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工地,“棚户区”被大规模拆除,二层砖木结构的“石库门里弄房屋”次第而起。地价的飙升让中外地产企业以及英租界工董局欣喜不已。
在浪奔浪流的上海滩地产大鳄中,有一条来自南方的“珠江鳄”,他的名字叫徐润。徐润是广东香山人,14岁到上海,进英商宝顺洋行当学徒,后升为买办,是当时不可多得的国际型人才。除了当买办外,徐润还涉足航运业、地产业、丝茶业、保险业、出版业等,多元化经营,搞得十分红火。
年轻的徐总认为:“上海自泰西互市,百业振兴,万商咸集,富庶甲于东南,地价日益翔贵,以今视昔,利逾百倍。”
徐润在上海的房地产项目多集中在其名下一家叫做“地亩房产”的公司。该公司名下房产的总成本为220万两白银,总市值为350万两白银,每年可收租金12万两,回报率约5%。在当时高利贷盛行的中国商界,这一投资回报率算不上丰厚,徐润所图无非是在“地价日益翔贵,以今视昔,利逾百倍”,看重的还是炒地皮。
徐润与外商联系密切,总能事先了解到租界的规划,从而预先在规划中的或交通要道两侧,以低价买进土地,囤积牟利。严格地说,他并不是经营房地产,而是倒卖土地及项目,靠内幕消息赚取巨额利润。
房地产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要在上海滩与国际大资本同台游戏,徐润的实力还是太弱了些,他需要依靠金融杠杆进行融资。
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徐润宁借高利贷,也绝不稀释股份。在这一前提下,徐润大肆向钱庄贷款,而且多用房地产本身抵押,借贷一笔,开发一批,再拿新开发的项目作为抵押,继续新一轮的借贷,类似今日的“滚动开发”。
一方面,依靠内幕消息获得市场先机;另一方面,又有充足稳定的资金流,徐润的房地产生意越滚越大,成为上海华人的第一个“地产大王”。
就在徐润对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充满更多期待的时候,金融危机爆发了,阜康虽然劫后重生,但上海市面依然紧张。最为关键的是,刘步蟾在伶仃洋打了胜仗,法国在没有完全掌握制海权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