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宕勇。生了杨宕勇后,母亲调动工作,带着他到了边疆迪城,两年后又生了老三,于是老三取名杨宕迪。
三个字,第一个是父亲的姓,第二个取父亲祖籍宕县第一个字,表示不忘祖籍,第三个就用出生地来表示了。
三兄弟老大在甬城跟着外婆,外婆年纪大了,女儿工作需要不在身边,有个外孙在身边能让外婆开心些,老二老三都跟在父母身边——爷爷奶奶早在困难时期就因为饥饿离世,父亲老家只有几个父亲的姐姐生活在那里,不然老二老三总有一个要回老家让爷爷奶奶带。
父母再革命,毕竟是中国人,还是很重视传统的。
“哥哥生病了,你别进去,别传染了,爸爸带你去走走。”
父亲声音从门外传来,杨宕迪心不甘情不愿被父亲拉了出去。
看着又关上的门,杨宕勇眼神有些发直。
记忆中,哥哥比自己大三岁,明年会因为外婆过世,从甬城回到迪城,因为从小跟着外婆,哥哥开始跟父母感情没自己和弟弟那么深厚,只是这些都会随着时间流逝慢慢改变。
江南的教育质量不是迪城可以比拟的,就算迪城是边疆首府,教育上也不能跟江南比。哥哥学习成绩很好,小升初时以高分考上迪城一中,那可是边疆最知名的重点中学,后来在迪城一中读了高中,高三才参加了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竞赛,三个竞赛拿了三个奖,数学三等奖,化学二等奖,物理一等奖,还没高考几个全国著名大学招生办老师就跑家里动员哥哥报名他们学校,母亲的母校,后来搬迁到金陵的宁通院还说只要报名就免试直接录取。
只是哥哥当时一心想学物理,哥哥小时候跟着外婆在沪市生活过,他很向往震旦大学的物理系,对其他学校自然没什么兴趣,后来高考时哥哥志愿填报也是震旦大学物理系,他只填报了一项,还没选服从调剂,真要成绩没考上,他宁可再考一次也要去,幸好,一次就过。
震旦大学物理系学了四年,哥哥又考上震旦大学物理系研究生,只是研究生只读了半个学期,他就考了托福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学院录取,为此当年震旦大学还要哥哥出培养费,那费用还不少,记得父亲当时把转业费都扔进去还不够,找亲戚借了不少钱……
去了伯克利,读了硕士又读博,大学当了几年助教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几篇有关纳米的论文,后来就被硅谷一家研究纳米的大公司挖去当什么“首席科学家”,搞了不少专利。
可以说,杨宕宁是妥妥的学霸一枚,学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