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494:四川的习俗、婚嫁六礼 、喝茶(1/3)

作者:牧养众生
【醉酒寒蝉】滚铁环。

滚铁环是成都市80年代以前,男孩个个都会玩的游戏,它是对人的耐心和平衡技巧的考验。手握一只铁钩钩住铁环,推动铁环向前滚动,技艺高超的男孩可以让这只“车轮”滚一段长路而不倒下,其间要经过无数凸凹的路面和水坑。简单的滚铁环其实也是一种运动,记得小时候,站长和张三娃、马小弟、小胖子等毛根儿朋友,常常滚着铁环在主楼周围的路上赛跑。

对于男孩子们来说,类似的带土味的运动还有很多。有一种滑车如同今天时髦的滑板,木板下安装四个小轮子,考究些的前面有个把握方向的舵,简单的一根绳子就可拉起来飞跑。拥有滑车的小男子汉是颇为骄傲的。至于跳拱、打弹绷子、掰手劲、玩沙包、爬树上房掏鸟窝之类的运动更是寻常小事。相对于今天的孩子,老成都人小时候的户外运动量大得多,这样的童年带给人的是健康自然的性格力量。(左边小图为:滚铁环·老成都民俗公园,点击放大后的尺寸:1024x768,然后可在图片上按右键设置为墙纸;照片原尺寸:2048x15361.4jg,更多墙纸oreallaer...)

巴郎鼓。

巴郎鼓是一种古老的儿童玩具,一张响纸绷的鼓面,两颗滚圆的小珠,随着鼓柄转动,那小珠便摇头晃脑地击打鼓面,发出清脆的“咚咚”之声,由此引来阵阵的欢笑。尽管当今高科技玩具花样翻新,琳琅满目,但仍然无法取代巴郎鼓在儿童中的传统地位。正如时下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流行歌曲《巴郎鼓》所唱:“巴郎鼓,咚咚咚,妹妹笑得脸儿红”。

武侯祠关于三国文化系列巴郎鼓的开发思路,无疑是值得提倡的。细品这里的巴郎鼓,不仅物有所值,而且不乏创新思维,颇具启迪意义:其一是,以巴郎鼓为载体,赋予独特的三国文化个性,只见鼓的一面是某一三国人物画像,另一面则是该人物生平事迹简介,若干人物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三国文化的巴郎鼓系列,极具收藏价值。其二是,采用现代工艺生产制作,使巴郎鼓的外形更接近生活中的大鼓,加之塑封外套将其包装为一个礼品,便于携带和馈赠。由此看来,谁如果想要在旅游市场上分一块蛋糕,就应在文化个性和民俗传统中去挖掘。

跳拱(背)。

一种儿时的男孩游戏,与跳木马相似,但以人──“马儿”弯腰拱背作马,众人助跑后以双手撑其背跨越而过。分几级:一拱,“马儿”双手触脚;二拱,双手触膝下;三拱,双手触膝上……总有一拱有人跳不过,输者于是作“马儿”。有一句顺口溜:“脑壳当球踢,屁股当鼓打。”道出了其规则:“马儿”应尽量低头、缩股。

打“官司”。

这里说的是一种夏季儿童游戏──“斗草”。两儿童欲斗草,先寻找天府遍地都有的“官司草”。之后,先在茎端各自拴个结,再以此茎穿入彼结,拉紧,然后相对而斗。斗,即用力一扯,草茎断者为输。也可多人同时来打“官司”。

取乳名。

乳名要叫着亲切,听着顺耳,多以动植物命名,且喜叠音。如龙龙、然然等。也常将名字中最后一字相叠而成。如李文瑞称瑞瑞。也有以排行为乳名的,即按出生的先后顺序排列。家中人称老大、老二等,外人则加姓呼张老大、周老四等。还有把男孩叫娃,加排行即称三娃、二娃等。最小的孩子称老幺。(右边小图为:茶园·百花潭公园,背景是钟楼。点击放大后的尺寸:1024x768,然后可在图片上按右键设置为墙纸;照片原尺寸:2048x15361.4jg,更多墙纸oreallaer...)

忌夸婴儿。

老四川人至今残留的语言禁忌。对别人婴儿忌说“乘”、“胖”、“长得好”一类的话,只能言“丑”、“瘦”、“横”。否则,会被视为对婴儿健康成长不利。

木头人。

儿时游戏,童年的场景和小伙伴总难忘记。众小孩相对而座,或站在一起,一人领唱,众人动作。念道:“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能说话不能笑,不能张嘴不能动,不能稀牙钻狗洞。”。念完后,大家必须呆住不动,装作木头人。谁动了或出声了就要受罚。

取贱名。

迷信习俗。给小孩∽,认为取一个难听、不雅之名就能消灾免祸,如狗儿、笨牛、兔娃儿之类。俗谚云:叫得开,免了灾。

倒糖人儿。

老人。

白缠头。

二十年前成都近郊都能常见,不论男女,尤其是农人都喜用白帕缠头。相传[蜀汉]丞相诸葛亮死后,四川人感其功德,为之服孝,遂传至今。白帕缠头可分为缠三转、卷盘盘、顶羊角三种,既能防风御寒,也另有用处。抽烟人常将烟竿插入帕内丢不了,妇女将针头棉线卷于帕内,以备随时取用,买东西时,还可用头帕包裹东西,干力气活时,又可解下作护腰。这使我又想起了我的父老乡亲们。黄炎培作诗道:川西男女白缠头,此俗相传念武侯。

文野在心非在貌,东邦木屐亦**。

一古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
超级合同 戮仙 幕后大教皇 一觉醒来天下第一还是我 魅魔修仙传 王者兵医 末日生存守则 霸道病娇,合同到期倒追我 我行让我来[电竞] 黑莲仙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