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莫非也没闲着。经过了忙碌的并购,集团已经从罗斯那里获得了大批轻重工业设备及其技术资料。那些获得定金的公司简直乐不可支。
每天都派代表去公司办事处,生怕出了任何差错,他们的烂摊子砸在手里。
虽然知道收购该的消息,并且集团已经不止一次收购机械公司,但只要没出手,他们都不能完全放心,万一有别人公司比他们好呢?
此时会议室里坐满了各公司代表,他们一个个坐立不安,每个人手里拿着伏特加,不停的灌着自己,压力大啊,许多公司的生产都有重叠,这竞争能不激烈么。
莫非将他们放在一处,也是别有用心的。就是让他们互相了解对手,产生压力,防止到时候这些家伙坐地起价。
莫非不得不这么做,这些公司能够生产的,都是相当有分量的器械,这些公司组合在一起,一架坦克,一架飞机的大部分都能够生产出来。所以这些家伙有傲气的本钱。
可是由于罗斯笨重的体系,这些原本前途十分光明的公司,通通到了淘汰的边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罗斯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状况一直扭转不过来。重工业一直占四分之三,轻工业一直只占四分之一。
重工业投资,一直占工业投资的85%上下。这个在罗斯初期是因为重工业的投入比和产出效率,以及军事需求。
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就正好碰上了欧洲局势紧张,并在经济危机中鹤立鸡群,以至于这种模式被奉为了普世原则,一直形成斯大领模式延续至后来。
而赫鲁时代冷战压力依然转换成了军备竞赛,农业改革更大程度上只是产业适配,谈不上缠不上产业调节。故而这种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再有这些公司缺乏流通性。工业化建立的大体量产出,并没有完全反馈到民众身上,其次各部门在精密仪器中各司其职,除了国家项目以外甚至毫无交集,这种计划性的产业结构下,并不算现代意义的商业。
国家作为理性主体,对于流通过程,市场行为进行监督,甚至进行参与都没有问题,但是在产业上完全摒弃这种自发的流动性,就完全不能产生现代商业的聚集效应,和劳动力结构的高效产业分工。
尤其是在大体量产业结构中,国家经济部分的规划能力是有限的,不能调动自发过程,是无法做一些有效的调节的,勃列夫时代经济部分的改革就是一个例子,而最后只能靠国家战略的扩张性需求来进行产业结构的适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