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笑着,周挺走了进来。
常云涛给他介绍了一下楚雄。然后直奔主题:“最近几家代理在打架,也都投诉到东立那里去了,你跟他们打架多吗?”
周挺说:“打架、抢单子我倒是不怕。以前也是这么过来的。我有我的渠道。”
周挺停了一停,继续说:“不过利润空间没有之前大了。”
常云涛说:“之前虽然有水货的冲击,但末端市场影响不大,而且我们保护的也不错。北京分销的利润空间比南京还高呢。现在多了两家代理,大家抢市场,受到冲击是必然。做哪一个品牌也不可能一直赚钱,反过来说,也没有品牌一直没钱赚。我们看重的也不是一时。”
周挺对这个说法还是挺认同:“我也觉得跟你们合作比较好,没有一直算计我们。”
周挺又问:“东立对于招标的案子有什么价格政策?”
常云涛也不好明说,之前东立的价格比较高,也不适合直接拼价格的招标项目,所以没什么成功的先例,现在也不知道能争取到什么价格。
“这个跟东立沟通过,如果项目上需要出具的厂商书面授权,可以的,原则上是要找当地的办事处的人。这件事,你找我们,我们帮你办,咱们避开北京办事处的人。至于价格,要一点一点来,我们之前做过一些项目,但供货价比较高,没涉及到一定要厂商给特价特价。以后咱们遇到比较实在的项目,可以跟东立谈,不过五台、八台的,去要特价就没多大意思了。”
确实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除非前期厂商一道参与,否则代理或经销商总是问特价,问好又没成,厂商会认为代理在试探底价。
当然这些事没必要跟周挺明说。
常云涛知道别的品牌在竞争投标项目时经常给出不可想象的低价。新力一直不太喜欢做这种项目,东立目前也不感兴趣。
可能这跟东立没有销售数量上的直接压力有关,东立的员工也就没有动力问上面要求特价,这属于吃力不讨好的行为。
而且,投标的报价也很容易暴露一个型号的价格区间。作为代理,一旦把价格公开了,市场就容易有一个标尺,价格就会迅速做低了。赚不到钱卖那么多机器不是给厂商打工吗?
这些话也可以跟分销商明说,但现在还不是时候。
把口子完全堵住也不好。也许他是做别的品牌养成的习惯,直接拒绝没必要,让人心冷的事少做为妙。
常云涛不想对这事讨论太多,交待了两句立马转移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