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岁酒相陪伴的虽是旧时上海守岁的风俗。吃过年夜饭后,不能睡觉,大人小孩都要守岁。过去传说是老天爷在此夜会打开天门,将金银财宝撒往人间。
其实,这反映了人们希望能过富裕生活的心理。同时,守岁的习俗作为对于劳累了一年的慰藉,和更新明年计划的奠基,也是满有意义的。杜德辉算起来还算是很古董的人群之一了,所以守岁对于他来说还是顶顶重要的事情。点起红蜡烛,香炉里插着一大把香。
等到烛与香燃毕之时,也就已经会是五更鸡啼了。他们五人坐在守岁桌旁,曾铁也算是客随主便,加入了守岁的行列,看着大红蜡烛的烛芯结出各种模样,名之为“如意”等吉祥的称呼,表示对年岁的况贺。
在上海小孩则有所谓“提灯会”,拿着各色兔子灯和点燃的小蜡烛,跑来跑去地玩,这是林希小时候玩过的,现在么,当然是没有机会再玩了。
杜德辉屋中高燃的银烛,名为“守岁烛”。守岁烛在各处各屋都须普遍点燃,过去上海人叫这为“照虚耗”。
在农村,除夕还在田间点亮烛炬,或者用长竹竿缚着稻草燃照田地,这称做“照田蚕”。至于穷苦农妇,除夕还在忙忙碌碌地做着家务或生计。正如有首竹枝词所写到的:“锣鼓年除夜闹街,照田蚕烛列村排。抱儿有个贫家妇,此夕还忙手做鞋。”还有些家庭依照旧俗在除夕子夜时分,各家要“接灶君”。
接灶就是把灶神从天上接回家来。届时,家里男主人换衣服,上供物,焚香燃烛于灶前,祭祀仪有如送灶日那样。接灶完毕,家中主人亲自关上大门,门上贴有“封门大吉”的红纸。杜德辉的这些习俗一样都没有落下,当然除了农村习俗。
到了这个时辰实际上已是年夜结束了,家中小孩老人有**稍睡休息的,此外大多数人都是守岁终夜达旦的,小佳此刻已是撑不下去了,直接先回屋休息了,曾铁也许是好奇吧,竟是很精神,也许也因为有庞姨在旁边的原因吧?嘿嘿,林希是这样猜想的,不过她自己这会却很累了,不过林希却是坐在守岁桌旁打个盹而已。
当然,他们年夜饭吃得迟,加上心绪激动,守岁之时并不会觉得很长,有吃有喝,有说有笑的,更不会感到有什么寂寞的。“封门大吉”之后,待到拂晓鸡鸣时,换贴“开门大吉”红纸,西安城里“蓬啪!”“劈里啪刺,劈里啪刺”的响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也宣告新的一年开始了!
林希他们守岁也很累了,鞭炮声后都各自去休息了,要是在上海,他们早上会去徐家汇、豫园、陆家嘴等地出游了,现在西安,这里也会有人出游去外地,大部分人们还是希望在家过年的,也意味着团圆,西安城的广场上的扭秧歌、腰鼓、笑声不断,而林希他们却依然呼呼大睡了……
这天也是曾铁答应去梓豪家的时候了,因为守年岁的原因,他睡得到中午时分才去了梓豪家,没有见到林希他们醒来,就留下字条走了,当然他的离开还是让某一个人看到了,虽然很是不舍,但是也没说什么,毕竟曾铁教授什么都没有说,他们之间似乎还差点什么,应该还需要林希的帮助吧,不然他们谁也不愿意说出心里的那份情意,教授又是一心为文物,自然感情的事情对于他来说多年来都没有去努力过,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他也已经想过老去的时候也是孜然一身,他的学生们会把的后事处理的很好的,这一点他从来不曾质疑过。
庞姨的顾虑当然是多年来都不曾为自己想过,这一次若是突然开口,就不提会不会被拒绝吧,只是自己是否真的可以拉下面子来说出,已经很让她纠结了,她想想觉得还是顺其自然的好,当然看着曾铁走也没什么可以说的了。
天堂的老头看着默然不语,忻琰在旁偷偷笑了笑,其实忻琰很想说:“放心吧,我想林希一定会很热心的促成你们的好事的。”虽然忻琰想这么说,不过心理却更想看看老头是否有着急的那一天,嘻嘻,忻琰是不是很坏呢?老头沉默着,完全没有留意到忻琰在偷笑。
梓豪和家人在除夕的早上,都起得很早,因为他们今天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匆匆忙忙的吃了些简单的早点,那就是陕西特有的肉夹馍加豆浆或牛奶,牛奶是之前李敏置办的年货,用热水热下就可以喝,豆浆是李敏早早起床给婆婆和梓豪现打的,当然也其他人也是可以选择饮用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肉夹馍中肉是李敏秘制的,和市场上卖的不太一样。这是李敏跟一个同事学的,把大肉剁碎,用油爆炒,放上葱,姜,蒜,她自己还加了花生米,吃起来很香还有营养。梓豪每次吃都吃的津津有味,现在还总是叨叨着去墓地一定要带上一瓶肉酱,他的想法是不言而喻,无法就是想林希尝尝肉酱,至于林希会不会吃,他就不敢保证了。
梓豪的这点小心思哪能逃过李敏的眼睛,李敏早早都给梓豪装好了2大瓶放在冰箱冷藏着,梓豪拿到墓地去也能放一个月左右,冬天就是有这种好处。
早餐结束,他们就各自开始忙碌了,李敏在厨房里忙碌着,奶奶本是要帮忙的,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早上起来似乎血压有些高,吃完早餐又吃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