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这全部似乎还未看过一遍。买价记得
很贵,姑且算是一百元吧,百分之五的租费计算可以看二十天,可是我总保
留有几个月,结果仍可以卖若干钱,这样看来又觉得比租了来看还要便宜了。
1951年
1月
20日刊亦报,署名十山
未收入自编文集
工具书与旧学者
十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题曰大乘的启蒙书,那篇文章的意思,
是想请求文史方面的学者们,来给初学编写些入门书和工具书,但是当时社
会条件不具备,这种呼吁都是徒然。第一是,学者中间没有这种空气。前清
以八股文取士,上去便是做官,有些做的不得意,或是做过高官的人,也会
回过头弄学问,做出些成就来,例如戴震,高邮王氏父子,段玉裁,阮元等
均是。民国改科举为学校,以学问取士,上去也是做官,可是回过头来弄学
问的就很少了。况且这种编写入门书的工作,比起写一篇博士论文来。并不
见得容易。因为写专门著述,只要所有专门知识的十分七八安排得好,便可
成功,显得富丽堂皇了。写启蒙书类时,只要知识的二三分也就够了,可是
你还得准备十足的知识在那里,选择布置,更须多费气力,人家见了却并不
看重,既是事倍功半,而且无名少利,不是对于后辈真心关切的人,谁肯来
干这些呆事呢。
我在过去三十年间,曾经先后对三个中国文字学的专门学者劝过驾,请
他们继承了文字蒙求之后,写出一本新的著作来,他们都是谨谢不敏。
工作艰难,确是原因之一,而出版商人没有眼光,不肯投资出编辑费,个人
单干生怕吃力不讨好,耽误了生计,这也是重要原因。在解放以后,政府大
力从事文化建设,最近号召向科学进军,我想在这一方面时机条件是具足了。
学者方面的事,局外未能详知,但是大家知道为人民服务,学问界的风气也
总是大有转变了。只要政府一号召,发动大量人力物力,去从事编著历来缺
乏现今切需的这些工具书,这事业就可以顺利完成的。我的陈旧的希望到了
现在重复提了出来,理由就是在此。
希望提出,事情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