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被刘昊改了名字就派出去,摇身一变,成了察合台的马镇西大都护。
刘婉儿开始跟着吴氏学习打理内事。
刘昊因为计划变故开始变得忙碌起来,四大部落开始完全被消化,成了属于刘昊的大部落。有人马,有钱粮,有势力,刘昊雪原世子之名名副其实,草原上再也没有任何人敢质疑刘昊在刘羽死后能不能接受雪原。
六大部落剩下的苍鹰部落和纳古斯部落一样,变成了拥护雪原王府的死忠。
马,是草原上主要的生财工具,它还能打仗掠夺,不服或者不满雪原王府统治的部落,刘昊便会发挥战马的威能,将敌人消灭,把他们的财富变成自己的。
马匹,也能买卖交易,无论是辽阳还是朝廷,他们都需要大量战马进行战争,而统治草原的雪原王府有权利如何进行交易。
收下四大部落,刘昊不止能将他们的马匹牛羊买卖,还可以将不顺从他的部落战士买卖给朝廷或者辽阳。人永远都是重要的财富,朝廷和辽阳也是需要农户种植粮食,工匠制造物件,不可能将所以人都派去打仗。
草原上不怎么产铁,也少工匠,刘昊需要大量铁器,要装备新增的玄甲军铁甲、陌刀、北府军的箭矢、弯刀、长矛等等。
用人交易,刘昊可以向朝廷得到铁、粮。当然,这其中雪原王刘羽讨伐川蜀有巨大作用。
而辽阳同样需要人,但辽阳最多自给自足,没办法多给刘昊什么,但是刘昊为了合作也适当给了辽阳不少人马。换来刘昊想要的货物,可以转手向中原销售,虽然得益比较慢,但绝不会少。
刘昊要做了,必然要有多大做多大,玄甲军他预计要扩增到三万,北府军预计要扩增到五万,而且全部都要装备上精良的装备,指哪打哪。
.
中原东南方,沿海地区。
戚继光望着地上一具具倭寇的尸体,其中有的是扶桑浪人,但大多数都是衣衫褴褛,拿着五花八门武器的中原人,其中不少是被确认是匪盗,还有就是一般贫苦农户。
一脸无奈的叹了一口气,戚继光实在不知道对此什么好。
拿起死去的浪人手中的兵器,戚继光发现,这些这是喽啰一般的浪人身上的兵器甚至比得上他腰间的佩刀。
一面锋,背略微弯,是刀。粗略一看,像苗人的刀器,但再细看又像仪刀或者横刀。就是这种刀,让他所带领的兵卒几次和倭寇拼杀都损失惨重。
扶桑是岛国,矿藏少,铸造铁器铠甲不多,所以他们的战争全都体现在武器上,扶桑的刀具是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随着时间一点点改造精进的。
而中原,地方军的军备武器都是统一锻造。
有的军需官员掌控的锻造兵器这一事务会从中获利。打造出来的兵器别想得太好。
虽然兵卒个个悍勇,不畏死,但是地方军装备可不是御林军或者五大营各军可比的,没有他们常规配备的铁甲不,普通士兵最多也就是有几件朝廷分配的棉甲,就是将棉花压实做成战甲。
棉甲对上浪人的刀根本就没有多大的防御效果,割多几下就将实棉花割开,要是全力捅刺根本挡不住。这也是戚继光兵卒每一次损失都不少的原因。
中原毕竟不是边疆,中原太平富足太久太久了,很多人都忘了杀戮的悲惨。
导致发生倭寇之灾时,沿海所有的世家大族第一时间都不是与之对抗,而是逃跑,都想着让朝廷军队前去镇压,不想让自己人丧生。
被这些世家大族带起来头,一个跑,个个跑。到最后,跑得连地方军都没去了锐气,坐长了倭寇威势。那些地方守备军怎么还能对付得了倭寇?
不提别的地方军怎么样,戚继光手下这支军队刚开始和倭寇对抗也是打得军心发生动摇,要不是戚继光力挽狂澜稳定军心,可能那时候就开始一路溃逃,然后在溃逃中失去生命。
朝廷现在是四面楚歌。
北面辽阳虎视眈眈,西川蜀贼野心勃勃,大理乱成一团。抗倭,只能靠戚继光他自己。
戚继光也无心关切朝廷如何,平定倭寇之灾才是沿海区域的重中之重,朝廷帮不了,发不下军备。戚继光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己打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沿海多山陵沼泽,道路崎呕,大部队兵力不易展开,而倭寇又善于设伏,发挥他们的长处进行短兵相接。
戚继光知道他们浪人的倭刀厉害,在没有能与之抗衡的兵器下,他针对这一特点,创造了一种新的战阵。这种战斗队形,阵形在与倭寇作战时好像是结伴而行的鸳鸯,于是被命名为”鸳鸯阵“。
以十二人为一作战基本单位的阵形,长短兵器互助结合,可随地形和战斗需要而不断变化。
一开始,长枪、长矛,短刀,长刀,盾牌在鸳鸯阵中默契配合,但对上锋利的倭寇长刀一时间不是对手,甚至朝廷统一发放的装备,一与倭刀相砍就会断裂。
在一次次对阵倭寇的经验中,戚继光先发明了狼筅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