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点人能行嘛?>
朱由检不知道,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具体还能调动的人有多少。>
因为最近半年多以来,随着樊旺出征陕西开始,他除了不断的向樊旺所在的御林军调拨银两外,就再也没有仔细过问过御林军的事情。>
当然,除了前后下达的两道招兵的圣旨以外,其实樊旺也时常会传递会奏本,交给朱由检。>
奈何他这段时间不是南北的跑,就是忙着和那些文官斗智斗勇。>
既然御林军已经完全掌控了陕西及山西的大局,他隔壁还要去事事躬亲?>
可以说朱由检从晋商那里抄家来的金银,除了必要的赈灾外,几乎都是用在了工部作坊和招兵这件事上面。>
以至于他对外调拨给曹化淳,卢象升,毛文龙,曹文诏和李邦华等等军伍的金银,实际上也就才三百万两左右。>
但一个御林军他投进去的银两,就不低于四百万两。>
反观赈灾也只是二百万两左右,工部作坊的科研也投了近一百万两。>
当然,其中还有西厂成立的三十万两白银,和相对支持锦衣卫和东厂的二十万两白银。>
林林总总下来,才算是彻底花光了自己的内帑。>
“王承恩!”朱由检挥手让施鳯来等人离开,这才轻喝一声,不远处的王承恩立刻应道。>
“陛下,奴婢在呢!”>
“去把最近关于御林军招兵的奏本都给朕找到,朕要查查他们有多少兵力。”>
“是,奴婢遵旨!”>
不过片刻,关于御林军樊旺呈奏上来的奏本,就出现在了他的御案上面。>
而朱由检也连忙沉浸下心神仔细的翻阅起来。>
“在京城有半年多前招收的士兵五千人!”>
看到这个朱由检点点头,这件事他还记得,是樊旺被调遣去陕西之时,朱由检为了保证京城有常备的兵力,所以才下达的旨意。>
同时下达的还有让樊旺前往陕西招兵的旨意。>
其实当时朱由检这么做只有两个原因,其一就是现在的府军太过糜烂,根本就指望不上,所以在当地招收士兵由御林军训练。>
也算是给当地增添一股强大的实力。>
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朱由检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安全感,认为自己手里多握一些能打硬仗的军队,自然是多了一分保命的手段。>
毕竟由自己亲信训练出来的士兵,总不能出现府军那种只认将军,不认朝廷的命令吧?>
却不想如今居然在这里用到了。>
不过仔细想想,也就正常了,毕竟明末本就是多事之秋,所以有用到的军队的地方,也就不稀奇了。>
很快一笔笔算下来,朱由检就被震撼到了,要不是实力不行,他差点就要吃惊了。>
仅仅这半年多的时间,身为御林军首领的樊旺,就训练出了足足超过十万人的军队。>
准确的说一共有十三万大军。>
其中京城士兵五千,后期再陕西招收五千士兵,结果后来几场接连不断的战役下来,又成功俘获了七万多名俘虏。>
这些俘虏都是见过血的反贼,虽然因为当时的立场不同,与朝廷打过几场仗,但显然这并不在樊旺的考虑之内。>
所以挑挑拣拣的排除掉一万多人后,他就直接留下了足足六万名汉子,并派遣千名锦衣卫对这些俘虏进行训练。>
还是那句话,既然能吃得饱,谁还愿意玩造反这种诛九族的买卖?>
更何况御林军的军饷不低,足以让很多人为之动容。>
如此一来这就有了六万五千名士兵。>
紧接着樊旺又受到了朱由检要继续招兵的旨意,所以二话不说的樊旺又先后在陕西一地招收了三个五千人队伍。>
至此仅仅陕西一地就有八万名御林军士兵。>
后期御林军转道山西,樊旺依葫芦画瓢又是招收到了两万士兵以及俘获了三万人的俘虏。>
所以就是足足已经有十三万大军成型。>
不过无奈的是,受制于这个时代的工业化不足,所以哪怕工部作坊一直在加班加点的工作,这么久下来也只是造出来燧发枪四万多杆。>
其中老旧式的一万多,新式的三万!>
也就是说,这么多的燧发枪,也仅仅只能装备四万多人的部队,根本就无法普及到十三万人。>
所幸弹药不少,基本上每杆枪都能配备上近百发子弹。>
铛铛铛……>
铛铛铛……>
朱由检手指下意识间又在御案上敲击了起来,沉吟不语的他闭目沉思许久,才缓缓道!>
“御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