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古代,祭天是非常正式的礼仪活动,而且历史源远流长,据始传于黄帝,或是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甚至比用兵还重要。
在古代,祭天典礼有春正月天地合祀”、“春正月祈谷大祀”、“孟夏常雩大祀”、“仲夏大雩大祀”、“冬至祭天大祀”等,又有“升配”、“告祭”等典礼活动。每次祭天,都极尽奢华,仪式繁复,仪器考究。
眼下汴都遭了水患,只要能将大水退去,只要能用上的手段就尽管用上,包括祭天似退水方案。
徽宗赵佶命太子、郓王二人登南薰门上城墙降御香四拜退水,消息迅速在汴都城传扬开来。
武百官知徽宗子嗣众多,然仅有郓王与太子上城门降御香四拜退水,便令人无限暇想起来,心中想归想,但没有人敢在此上言语什么。
当然祭天也不是祭就祭的,在祭祀前三日,主祭之人或是君王要开始斋戒沐浴,然而有前两日,书写好祝版上的祝,前一日,要宰好牲畜,制作好祭品,祀日前夜,由太常寺卿率部下安排好神牌位、供器、祭品。
然汴都大水,事情紧急,无法做的那般细致,但徽宗赵佶也通知太子赵桓与郓王赵楷二人沐浴更衣,斋戒食素。
第二日一早,武百官与汴都百姓齐聚于南薰门,齐齐观望这场史上极为罕见的退水大典。
不止汴都城内低洼之地受了水患,此时汴都南薰门外等低洼之地也尽数被大水淹没,以致于洪水将汴都城团团围住,南薰门百姓民宅被洪水冲倒无数,更不知有多少百姓来不及逃散而命丧水中,在原本的平地之上,己经行驶大船。
太子与郓王长幼有序,祭天退水,自然要分个先后。只见太子上场,降御香四拜。
似这类典礼要包括“择吉日”、“题请”、“涤牲”、“省牲”、“演礼”、“斋戒”、“上香”、“视笾豆”、“视牲”、“行礼”、“庆成”等多项仪程,正式祭祀时,更需完成迎神、奠玉帛、进俎、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撤馔、送帝神、望燎等九个步骤,过程冗长,礼仪繁缛,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甚至在礼术上还要有相应的舞蹈与音乐和奏。
然而这一次祭天退水,过多的繁缛礼节可以舍去,但“涤牲”、“省牲”、“演礼”、“斋戒”、“上香”、“视笾豆”、“视牲”、“行礼”等内容却是少不了。
见太子于城楼上行礼,郓王赵楷借机命人将乐天唤到近前,待乐天作过礼后,郓王赵楷道:“乐卿,本王怎么觉得靠这祭典退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