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有了蒸汽,铁路贯东西,落帆跨洲洋,一曰三千里。
这是做梦,但李肆相信,这般未来,在自己有生之年还是能实现的。第一台蒸汽车头在1804年问世,第一艘蒸汽船在1783年下水。现在虽然才是1718年,但李肆所掌之英华,在工业革命的科技树上超前五六十年,怎么也不算过分。对比众多穿越位面的黑历史,这点成就还没压上及格线。
眼下这1718年,该是还不可能蹦出成熟的蒸汽。所谓“蒸汽”,实际上经历了好几个阶段,一般人津津乐道的“瓦特从蒸汽顶起了水壶盖这个现象里获得了灵感,由此发明了蒸汽”,其实是将一千多年的历史,无数人的尝试和努力,都浓缩到了瓦特一个人身上。就只论工业时代的蒸汽,从1698年托马斯?塞维利的“矿工之友”,1712年纽科门的同类产品,再到1769年詹姆斯-瓦特弄出外凝蒸汽,1782弄出双动蒸汽,这才是后世人所说的蒸汽:双动往复式活塞蒸汽,工业革命的动力之源。
李肆对蒸汽的渴求,已经从单纯穿越党的攀科技树之举,进化到了眼下国政现实的深刻理解。
蒸汽意味着什么?火车轮船都是其次,它意味着工业经济有了钢铁一般的支撑点。在他治下的英华,为何资本膨胀,却难以投到作坊之上?就在于没有成熟的工业体系,无法大规模生产海量的工业品,比如棉纺丝织、包装、建材,食品深度加工等等,特别是械。
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以钢铁所造的械来代替人工,形成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蒸汽不仅为其提供了动力,还直接催生了械、船舶、钢轨乃至建筑材料等等各个领域对钢铁的需求。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只有钢铁所造的械等等器物,才能更耐用,更结实,更大,经得起蒸汽所引发的更剧烈,节奏更快的能量转化模式。这是个简单的道理,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上了一个台阶,承载能源转换的部件、械乃至环境自然要更坚固。
由此可以看出,在工业时代,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指标,不该只看它能生产多少钢铁,还要看它消耗多少钢铁,而且钢铁的消耗具体是分布在哪些领域里。
就如现在的英华,虽然东莞械在努力推动械普及,力求在诸多领域实现械化,但除了稳定的动力之外,钢铁这桩起点工业依旧不够成熟。原因不在于产不出多少钢铁,现在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