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和俄国的外交经济纠纷,着实让威廉松了一口气。原本的历史时空中,和俄国的关税纠纷虽然最终以俄国的让步而化解,但两国的关系却进一步疏远,以至于亲德的外长吉尔斯刚一下台,法俄两国便正式签署了军事互助协定。
1888年也可以被视为俾斯麦首相外交事业的分水岭。这之前,于1885年发生的“英俄平狄危机”是首相事业的巅峰,之后的《再保险条约》和《第二次地中海协定》则是巅峰之后的辉煌。然而也就到此为止了,不仅仅因为大不列颠出现了一个厉害的竞争对手——英国首相索尔斯伯里,更重要的是“空中的球太多了”,首相的杂耍有些玩不转了。
让我们回顾一下当时欧洲大国间的状况。普法战争后,统一而强大的德国在欧洲崛起,完成了对欧洲国际政治环境革命性的改造,同时却造就了困扰世界达一个世纪之久的德国问题:德国的天然优势和其他欧洲国家不接受这一优势的矛盾。
普法战争的失败不仅使法国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剥夺了它在欧洲大陆的主导地位,更大大恶化了它的地缘政治环境。这样法国对德国来说就成为一个无法和解的国家。法国单凭自身的力量难以对付德国,无论是为了自保,还是准备复仇,法国都需要同任何与德国敌对的国家结盟。这就使得涉及德国的危机均会加剧,而很难局部化,因此也就限定了德国外交的基本走向。在俾斯麦看来,孤立法国、维护欧洲现状与保障德国安全是一回事。俾斯麦面临的国际环境极其复杂:为了孤立法国就必须保持俄国、奥匈和德国三个君主大国的保守联合(三国联合是以防止工人革命和波兰独立为基础),为此他还需要对俄奥关系发展施加影响,俄奥关系过于密切以致于撇开德国,或者为争夺巴尔干发生冲突都会损害德国在欧洲的外交地位。
在把俄德友谊视为德国外交基石的同时,他还不能得罪在近东、中亚与俄国尖锐对立的英国。1875年-1878年的近东危机,反映了俾斯麦政策相对于历史环境的局限性:俄奥矛盾的激化,使俾斯麦难以长期回避在俄奥间作出选择的问题。俾斯麦通过1879年的德奥同盟暂时找到了出路。同盟的真正归宿是1881年6月结成的俄奥德三皇同盟,这就使德国得以继续保持对俄奥关系的牵制及在两者之间的调停地位。
1885年3月,俄国与阿富汗在中亚平狄绿洲发生武装冲突。俄国势力的南下及对英印帝国的威胁引起英国政界的恐慌,和军队中鹰派力量的叫嚣,英俄两国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由于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